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中华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圆满举办

11月15日上午,由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和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清华SDG研究院)共同举办的“中华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02会议室举行。

1A7E2

全体合影

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台湾“行政院”前院长、台湾清华大学前校长刘兆玄率领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王道永续指标”研究团队一行7人参加研讨会,研究团队代表包括:台湾“中研院”院士、政治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朱云汉,政治大学经济系特聘教授,台湾“行政院”前政务委员林祖嘉,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台湾“行政院” 前政务委员叶欣诚,台湾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童涵浦,台湾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郭铭杰,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秘书卢芝安。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清华SDG研究院代表包括: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清华SDG研究院联席院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吴红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规划与管理系教授、主任,清华SDG研究院副院长王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清华SDG研究院执行院长朱旭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杨永恒,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党委副书记周绍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巫永平,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IMPA硕士项目学术主任郑振清,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助理教授关婷等专家共同参与研讨。

DBE0

吴红波致辞

清华公管学院教授、副院长,清华SDG研究院执行院长朱旭峰主持本次会议开幕式,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清华SDG研究院联席院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吴红波致开幕辞。吴红波首先代表公管学院和清华SDG研究院向刘兆玄博士一行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其对研究团队把中华文化精髓与落实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学术成果表示赞赏,并提出海峡两岸应携手重振中华文化,为全球治理与落实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华力量。

1180E

刘兆玄发言

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台湾“行政院”前院长、台湾清华大学前校长刘兆玄感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及清华SDG研究院的热情邀请,也期待双方在“中华文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各抒己见、加强两岸学术交流。

12499

朱云汉发言

在 “中华文化与可持续发展”专题讨论中,“王道永续指标”研究团队代表从5个方面介绍该指标体系。首先,朱云汉对“王道永续指标”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总体介绍。“王道永续指标”将中华文化中与发展相关的“王道”(霸权的对立面)思想作为指导性思想,从中提取出“仁政、反霸、民本、生生不息、同理心”五个基本元素,投射于“全球伦理、包容发展、环境均衡”三个领域,下设11类64个具体指标,对74个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评估。

138EE

王道永续指标

B865

郭铭杰发言

郭铭杰深入介绍王道永续指标中“全球伦理”领域具体指标的设置逻辑和排名结果分析。其强调管理各国之间和平发展极其重要,因此“全球伦理”领域主要从“外部和平”、“军备投入”、“国际交流”、“国际援助”4大分类对各个经济体的表现进行评估。初步结果显示,全球伦理排名前10名的国家,大部分为北欧国家,中国(大陆)排名为26。其中,美国排名为55,原因在于美国发动了自200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国在外部和平和军备投入中都表现较差。

B8BC

童涵浦发言

“包容发展”领域主要从“人本需求”、“社会平等”、“社会和谐”、“经社赋能”4大分类对各个经济体的表现进行评估。童涵浦指出,以往的研究实验表明,不平等不仅为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影响人们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因此平等对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研究发现,虽然该指标的设计概念源自于中华传统“王道”思想,但结果显示,排名靠前的国家不仅有儒家文化圈代表的经济体,还包括部分北欧国家,这也说明了“王道”思想具有普适性。

FD61

叶欣诚发言

随后,叶欣诚介绍“环境均衡”领域具体指标和结果。该领域主要包括“物质消费”、“环境治理”、“自然规律”三大分类。以环境是人类发展的根基为切入点,其介绍了从“渔猎时代”至“巴黎协定”人类如何解决气候挑战,并对比了“传统”可持续发展倡议(愿景性的永续、持续的发展、倡导的公平)和“王道”可持续发展倡议(诚实的永续、有节制的发展、真正的公平)两者的区别。研究结果发现,环境均衡的结果与前两个领域的结果相差较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排名相当靠前,主要因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物质消费”维度中的表现较差。最后,其指出,各国都有各自需要应对的挑战,例如,排名第一的克罗地亚需要强化环境治理,而中国则更需要控制物质消费。

C220

林祖嘉发言

最后,林祖嘉分享了王道指标的更新、修正及其应用方向。其首先分析了“王道永续指标”结果与“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SDSN)”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结果的相关性高达0.932,说明“王道”指标具有一定代表性。其次,通过分析“王道”指标与人口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人口越多,基于“王道”思维的可持续发展表现越低。此外,其指出“王道”指标具有明确性、务实性、可操作性的特点,该指标为全球提供一个新角度——中国人的“王道”思想,来分析和评估当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该领域在未来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在 “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专题讨论中,该环节由叶欣诚主持,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代表分别围绕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进展的影响、中国SDGs指标体系、中国企业推动SDGs的贡献、政治意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公众对SDGs的认知与支持度等主题进行讨论,并简要展示各团队的研究成果。

11B6C

王灿发言

首先,王灿分享了与荷兰、美国学者共同合作的研究项目《国家文化影响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研究发现,文化不仅影响国家的创新能力及其长期经济发展,而且具有个人主义文化的国家比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更具创新能力,其长期经济增长也更快。通过对17个SDGs,其团队通过分析 “不确定性规避”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两个文化因素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系,以研究国家文化对实现SDGs的影响。

ED83

杨永恒发言

杨永恒分享了中国SDGs指标研究情况。其团队基于2005-2016年省级数据,研发了一套中国省级SDGs指数测算,以测量和评估SDGs在我国的进展。通过指数测算背景、指标体系建构、基本方法论、初步研究发现,以及研究展望五个方面,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我国各省落实SDGs的进展情况,并且指出下一步研究应聚焦在识别监测SDGs的关键指标,并尝试确立SDGs的优先级和目标值。

D4A6

朱旭峰发言

随后,朱旭峰简单介绍了《中国企业推动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研究》情况。其指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细胞,对推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企业贡献”主要分为两层含义,第一层指企业在日常商业运作中对SDGs所做的贡献,第二层指企业通过相关公益项目捐赠对SDGs所做的贡献,而其课题研究着重第二层层面的“企业贡献”。通过对标企业的捐赠行为和17个SDGs,其研究团队分析了中国企业对哪个SDGs领域更感兴趣,同时也分析其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10E81

巫永平发言

在“政治意愿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分享中,巫永平以治理空气污染为例,解释了我国是如何从过去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发展至今天多元目标。其指出,这一转变充分体现了政府目标的变化和公众需求的改变。同时,作为清华-日内瓦大学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双硕士学位(MPP-SDG)项目主任,其强调该项目是全球第一个SDG双学位项目,并希望在探讨可持续发展普遍性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经验对其他国家的意义。

A13E

关婷发言

最后,关婷分享其研究《中国公众SDGs认知与支持度研究》。其指出,研究和分析中国公众关于SDGs的认知有利于促进公众积极态度与公众参与,对于中国乃至全球落实SDGs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提出两个核心问题:1.哪些因素影响中国公众对SDGs的支持?2.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公众支持SDGs的程度?通过对北京、兰州、长沙、石家庄和廊坊五个中国城市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公众整体上对于SDGs的支持程度很高(>88%),个体对于SDGs支持度受到主观价值倾向和SDGs客观认知两方面影响;同时,个体价值倾向与SDGs客观认知对支持SDGs态度上存在交互作用效应,SDGs在中国公众的定性判断中很可能属于发展类政策,而非环境类政策。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对各团队研究成果进行评论并提出意见,双方在成果分享、经验交流等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并为未来机构间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石。

1A89F

周绍杰参与讨论

121A8

郑振清参与讨论

1B666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