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吴红波:城市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新文明城市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特别报道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席院长吴红波出席会议并发表精彩讲话。他表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吸毒犯罪等“城市病”接踵而至。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在保证良好基础设施建设上,为居民提供优质教育与体面工作,让人们共享发展红利等期望。

吴红波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政府部门的政策协调,其主要涉及城市功能划分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设计城市空间、维护自然特色;降低城区人口密度,提高人口素质;改善能源结构,发展清洁和再生能源;建设节水城市;完善物质再生体系等方面。

城市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也在快速发展。1950年有30%(7.46亿人)住在城市;2014年54%(39亿人)住在城市,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预计到2050年,将再有25亿人进城,全球人口的70%将成为城市人,增量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

当前世界城市面积仅占地球陆地3%,却贡献了60%以上的GDP,但也消耗60%以上能源并产生了75%的碳排放。城市已成为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我们的成败也将在于城市。

2015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11明确提出:要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

2016年联合国住房和可持续城市发展大会(人居三)通过的《新城市议程》(New Urban Agenda)是指导世界未来20年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强调了“所有人的城市”这一基本理念,即建设更为包容、安全的城市。

一、城市化应遵循的原则

目前城市化和人口迁徙,基本沿袭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轨迹。出现了一批新的大都市群,同时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吸毒犯罪等“城市病”也接踵而至。因此,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城市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

按我们目前奢侈和浪费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本世纪100年需要三到四个地球的能源和资源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显然,目前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城市化应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最高指导原则。

2. 没有包治百病的万全模式。

全世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禀赋不同,不可能用一种模式解决城市化的需求。因此,在考虑发展模式时,应认真考察当地的环境和条件,因地制宜,制定最符合当地条件的最佳方案。

3. 绿色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以向大自然无限制和无偿的索取而实现的,其后果是严重的。我们现有的发展模式,正在使我们这一代和子孙后代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任何城市化的模式,必须是绿色环保、环境友好、可持续的新模式。

4. 基础设施是城市化的基础。

城市的无序扩张,产生了大量贫民窟、基础设施匮乏、人居空间拥挤、环境恶化、贫富差别扩大。应将建设可持续、可靠、包容性、负担得起的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化优先考虑方向。

5. 优质教育与体面工作。

全球每年有2.63亿孩子因各种原因失学;全球12亿年青人失业率约为12%,是成年人的三倍。新的城市化模式,既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还需要优质教育和体面就业机会。

6. 让人们共享发展红利。

目前全球有7.83亿绝对贫困人口,而饥饿人口不降反升,达到8.15亿人。鉴于今后30年进城的人多来自亚非国家的贫困人口,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应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努力减少贫富差距,让所有人都能共同参与、共享发展成果。

据我国统计,中国城市数量已有657个,城镇人口已达全国人口的57.4%。每年2000万人由农村进入城市,今后再有2亿人进城。面对新挑战,2005年8月习近平来到湖州市余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国政府也提出要建设可持续、高效、安全、健康和人性化的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一是推动了经济、社会、环境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二是丰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为人类提供安全、舒适、人性化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三是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政策协调

各自为政、碎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大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政府部门的政策协调,以及全社会人士的共同合作。政策协调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 做好城市功能划分和土地利用的规划

随着城市行政区域的扩大,要科学制定城市土地综合利用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各区块的最佳利用功能,疏解老城区的人流物流,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合理开发新城区的土地资源,合理布局工业、居住和农业用地及其它用地,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和破坏。

2. 要合理设计城市空间保持自然山水特色

要根据城市的土地和水等基本资源分布特征,考虑土地的承载力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确定城市各区块合理的人口环境容量。合理设计城市整体布局,避免新城区建设造成山水破坏和人口拥挤。尽量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还原、降解、净化能力,为城市发展储备土地资源,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3. 要降低城区人口密度提高人口素质

不能再发展千万人口以上的超级大城市。要重视卫星城镇的发展,疏解老城区人口压力,促进城郊人口城市化进程,科学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密度。要重视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要完善城市教育体系,提高人口素质;要改善医疗服务,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使城市真正成为“所有人”的城市。

4. 要改善能源结构发展清洁和再生能源

煤炭是造成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更多地使用天然气和其它替代能源,降低煤炭的消耗。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水电应构成城市多元化的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

5. 要改善城市水循环系统建设节水城市

要大力改善城市水循环机制,完善城市供水和排水系统,保护水质,努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中水利用技术等节水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

6. 要完善物质再生体系发展垃圾资源化产业

日益扩大的城市每天产生大量的生活、建筑和废物。要转变观念,把“废料作为资源重新利用”,引导城市走向“封闭物质循环系统”,充分利用所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