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日-5日,由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韩国与时斋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8相预未来:新文明城市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联合国、中国各级政府、高校、智库研究机构等相关领导代表出席本次论坛,中外嘉宾以“新文明城市”为着力点,围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享交流,共谋出路。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前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仇保兴在4日大会上以“坚守健康城镇化五类底线”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城镇化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庞大复杂、涉及面广、因素众多。如要实践健康城镇化,关键在于发挥城市规划的轨道作用。以前瞻性眼光寻找潜在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政策解决措施。随后,他简单介绍中国在建设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与五类底线。
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方针。
目前,超大城市自动吸纳人口,引发因人口规模膨胀的恶性循环,而中小城镇有着大城市不可替代的功能,可充当人口流向大城市的拦水坝。在小城镇建设问题上,设立城镇规划管理机构、建设基础设施(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计地方化的绿色建筑建设和规范管理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是未来重点建设方向。
二、城市和农业互补协调发展。
三农问题与健康城镇化密不可分,正确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然是健康城镇化和生态安全的底板。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传统农村的乡土文化、一村一品、农业景观、田园风光将成为稀缺资源,带动农村超越工业化的阶段,走向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将是未来趋势。根据现阶段的国情,必须坚持集约节约的紧凑式城镇空间布局模式,关注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加强建设山水城镇、园林城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同时,也要避免过高的城镇化率预期、私有化的土地政策、盲目的“撤村并镇”,将城乡一体化变成“一样化”等常见问题。
三、紧凑式的城镇空间密度。
严格控制单一功能区,建设功能复合型新城;防止工矿建设粗放用地;纠正违法建设问题;防止私家车引导式基础设施过度建设。
四、防止出现空城。
空城现象主要有两大原因:因产业转移而没落的空城以及人造空城。防止空城就需规范各级城市盲目建新城、新区的行为,杜绝各类“空城”、“鬼城”、“债城”。新区建设应依托老城,加强产城融合,防止新区功能和产业过于单一,严控远距离、飞地型的新城开发。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低效使用的工业用地,建立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制止以工业发展名义大规模圈地占地。
五、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自然、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属于不断增值的绿色资源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应进行抢救性保护。山水城镇、园林城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不仅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智慧,更体现着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城市的财富隐藏在空间结构之中。自然和富有艺术感建筑构成的空间,是“生活更美好”的底板。另外,强化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力度,落实“三区四线”,健全国家规划督察员、城市规划委员会等制度,才能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好文化与自然遗产。
健康和谐的城镇化是由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相互合理作用的结果。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决策是长久之计,以合理的城乡规划来保护下一代的生活发展空间和资源。假若以火车头来比喻城镇化,城乡规划就是轨道,这个轨道要修得精密、合理,方向要正确,这样城镇化才能健康发展。